论文                    

 

亦古亦新说章草

刘一闻

 

书法创作观点中,向有“章草”一位。“章草”者,又称“隶草”或“古草”,体势沿有“隶书”一体之书法特性,横画上挑,附近波糜,抑扬清楚,故又有隶书草写之意。其用笔虽有类“今草”处,然结体却寓平允于欹侧,字字自力不相连缀,尤笔划映带处,常常细如游丝笔断意连,通篇之下,诚可谓古音绕梁气味盎然。

刘熙载《书概》称“章草”为“解散隶体,简单书之,此犹未离乎隶也。”①还说“章则劲骨天纵,草则转变无方。”②此语虽繁复,却把章草的形质和模样形状描画得格外精确。

“章草”萌起于隶书之变,盛行于两汉,魏晋当前成于范围。其称号滥觞有四:一谓此类字体构造彰明有章可寻;二为其适用于奏章一式之誊写;三则以汉章帝刘炟爱好此种书体之故;别的一说是汉元帝时,黄门令史游曾以此体书其所著《急就章》。彼时,以皇象章草比诸颜武弈棋和曹不兴绘画等,尝有并称“八绝”的隆誉。

章草一体古来虽有传播,然终因时光悠久之故,至今所见寥寥。在此,且不论书史所载事先名书家如后汉崔瑗、毛弘和张芝等,即使是魏晋南北朝间以章草著称的苏建、皇象和索靖,亦简直止于拓本传播。至于切当作品,至今仅墨迹本陆机《平复帖》卷一项罢了。这类原作阙如和拓本纷杂的情况,实在从别的一面让人平生出索骥也难的猜疑。

陆机《平复帖》卷与《出师颂》卷,皆为故宫博物院藏本,特别后者,为比年官方发明并斥巨资所征隋人章草书迹,实属罕见。从运笔结体还有通篇气味察看,《出师颂》既不似皇象《急就章》的稳妥松散和笔笔不苟,也远异于以快率随意为其特性的《平复帖》的誊写方法,然此类寓工致于任性,运笔厚重并富古意的笔体,却从实质上表示出传统章草书法的典范面貌。从这一点上说,隋人书《出师颂》卷的从头被发明,则无疑会为研讨和看法全部章草艺术系统,供给第一手什物根据。

单国强注:据米友仁跋,多定为隋贤书,也有认为是西晋索靖或南朝梁•萧子云写,以致唐人作。传播情况大抵是:唐朝经承平公主、李约、王涯前后鉴藏;南宋绍兴年间入内府;明归王世懋;清初由安岐珍藏,后入乾隆内府;民国十一年(1922年)十一月初九日,溥仪以恩赐溥杰的名义携出宫外,1945年后散落匿于官方不彰60余年;2003年由拍卖公司征得,故宫博物院以巨资购回。

中国书法史上,真草隶篆因时期互相传承,各种书体大抵都有其本身不时的递变纪律。但是,章草书法却属破例。从章草一体的开展史书看,两晋前后虽然不乏名师各人,但至隋唐之际,严厉意义上的章草书艺已日渐式微。这个景象的发作,天然与有隋一代仅28年的长久史书文明有关,也和彼时“二王”行草书系统的兴旺衰亡,还有不久盛行的以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初唐四家”为代表的楷书纪律相干。凡此种种,不管从理论上仍是理论上,都差别水平地按捺了章草书法的开展。

在经历了六七百年的漫漫光阴当前,元朝书坛牛耳赵孟頫高举起复古主义的大旗,规复旧制,重振古风,其中就包含埋没已久的章草书法艺术。在赵氏全部书法创作理论中,迈越唐宋、踪影魏晋遗风,一直是他的不懈寻求。《元史•本传》载“孟頫篆籀分隶真行草书,无不冠绝古今”,③正说明了赵孟頫书法的名至实归。同时,全部元朝书坛的创作形态及其吐故纳新的喜人场面,更是与赵氏的事必躬亲和至尊位置密不可分。

有元一代的章草创作除赵孟頫外,另有与赵氏齐名的身为“元初三各人”之一的邓文原。元陶宗仪《书史会要》虽称邓氏书法“早年师法‘二王’,后学李北海”,④但从他的传世作品看,其楷体作风的沉寂渊雅熟能生巧,似更靠近同出帖学系统的赵孟頫书风。而邓氏多所擅长的章草一体,则也大多表示了赵氏章草安雅俊健审美趋尚。

从总体上说,元朝书坛的创作情况,实际上皆遭到赵孟頫书艺的深沉影响。人们住往盲目或不盲目地以擅长师法赵氏作风为能事,视承袭赵孟頫书风为正绪。这一把赵孟頫书法当作为彼时支流书风的共无意识,天然也会反应在章草创作一域。固然,因着反应于元朝书坛的固有审美惯式,还有赵氏本身创作的范围之故,包含以平辈人邓文原为代表的赵氏作风追随者如元末明初的俞和及宋克等所能表示的,大抵都停留在拘于详细行迹的实临和人云亦云的形貌之境。特地提一句的是,此种唯工力为上、绝对缺少作者创作灵性的的模写方法历代有之,其中可作类比者,大概以明朝中期吴门一派以文徴明父子为代表的隶书创作为典范。

但是,从另ー个视角看,在艺术上充溢叛变肉体的后元书家杨维桢,却是一位力争革新,测验考试章草、今草内蕴合二为一,并在通体气味上完成与传统章草书法一脉相承的主要人物。

和杨维桢饮誉事先的诗歌创作一样,杨氏的书法之作也可称是背叛传统自立门户的凸起一例。杨维桢在诗文和书法范畴的凸起成绩,与其说是出自“筑楼铁崖,轱轳传食”⑤的五年苦读阅历,还不如说是由他的狷直狂曼形形色色的明显特性而至。

虽然杨维桢富于章草特性的书作和他的楷书作品一样,只是传播至今的一切杨氏遗墨的极小部分,然却仍是能反应出杨维桢的书学进程和审美主意。比如杨氏书于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的《张氏通波阡表》卷便是他晚年带有浓厚章草意味的代表之作。彼时,杨氏已届70高龄,然革新求变的心态却未曾因年齿之故而止息。此书在遣笔意态上,明显遭到长杨维桢一岁的康里巎巎作品的影响,同时在表示详细章草笔体时,亦显得决心。但是,当人们面临杨维桢骨力洞达特性激烈的书法之作时,却不能不叹服他融诸体为一炉的移貌取神互为补益的高明手腕!较之赵氏章草创作系统所严厉依循的固有形式,杨维桢以不主一体不唯一式的创作伎俩,不啻为章草书法拓开了幻化诸体、笔体互融的另种表示方法。别的,杨维桢题于邓文原《急就章》书卷后,并称之为“临品之能”的跋语,则从别的一正面,更是直白隧道出了杨氏章草的创作主意。

“至正八年,六月廿日,会稽杨维祯偕河南陆仁同展卷于东沧听海阁,仁尝学章草者,以此为卷入临品之能云。”

明朝书坛,赵孟頫一体仍然余响不停。彼时由于皇室倡导以书取仕,故使台阁体盛行。同时,明中期盛行的法帖汇刻,招致崇尚帖学的时风。从主体上看,事先书艺仍以重视笔法和构造形状为次要审美取向。以文徴明为首的“吴门书派”及其书作,便是事先最为典范的代表。明朝中前期,董其昌及其“松江书派”不屑于“吴门书派”猛攻成规而自标正宗,在这一思潮的影响之下,彼时以奇特狂放书风出名的徐渭自称“吾学索靖书”,⑥然终究独木难支和者稀寡,未得成为天气。至明清之际,虽然说呈现迥异于时的以张瑞图、黄道周、倪元璐、王铎及傅山为代表的所谓奇崛书风,但未久又被气势弱小代代相袭的帖学书风所淹。直到清朝中期,跟着乾嘉学派的衰亡和碑学书法的降生和深化,方改变了千百年来帖学书法金瓯无缺的定势。

清朝前期至民国年间,碑学书法的日趋开展,促使书坛呈现了百花齐放的喜人场面,各种书体集于大成,各种门派争奇斗艳。在这个创作大情况之下,冷寂已久的章草书法被从头看法,特别晩近以来,此路书家信作之多,竟成一时之盛。嘉兴沈曾植,或可被称作是事先从头理论传统章草书法的肇端者。其时价晚清民国交代之际,碑学书法正如火如荼。从创作角度而言,沈氏在自创北魏书体上已卓然称家,故曾熙尝赞其书为“工处在拙,妙处在生,胜人处在不稳”,⑦此语虽寥寥,只因出自同有理论体验的名书家之口,便显得差别寻常。附图为沈曾植逝世前一周之作,但见通篇真力弥满,遣笔结字虽出魏体方笔,然其中不时闪现的章草笔意(如“迴”、“霭”、“变”、“处”等诸字,还有富有章草特性的捺脚等),顿使作品意趣盎然。由是,也可证沈氏将章草创作融入北魏书体的无效测验考试。稍晚于沈氏的以章草自守的天津书家王世镗,曾被于右任誉称为“古之张芝,今之索靖,三百年下世无与并”。⑧展其书作,可托于氏所誉不虚。唯惜其作品传播不广,后人多未之闻。尔后,接踵者如汉川谢凤孙、上海陈陶遗、开封靳志、湘乡张默君、番愚王薳、闽侯卓君庸,还有长沙郑沅、济南关友声和富顺郑诵先等等,可谓名重一时。

切当地讲,在理论章草书法进程中,此道作者大多着意于依着葫产画瓢式的摹古手腕而疏于笔墨本身的构造要素,这一在意内在技法形状、疏忽作品艺术境界的审美方法,常常招致章草创作走上捉襟见肘的岔路,同时也是未能跃出后人窠臼的基本缘由地点。

经历浩瀚书家的不懈努力和社会文明的不时变化,时至近现代,章草创作已逐步从以往徒求其表、以形貌依傍为能事的境域中走将出来。值得一提的是上世纪80年月,曾被东洋书法界同志盛赞为中国现今王羲之的一代各人、沈曾植门生嘉兴王蘧常师长教师。王氏章草创作天然也取乳乃师,然其差别凡响处,却在于可以将篆隶书的笔法和笔意,无机地融汇于以行楷书笔体为创作条件的章草类式当中,不管从用笔上仍是在结体上,都极大地丰厚了本来传统章草的表示外延,完整地完成了对故有章草书法程式的再创造进程,真正树立起既植根于传统之基,又具有明显特性的新作风新面貌。王氏章草书法从上世纪40年月起,阅历了模仿乃师、武艺熟练、清健自若和人书俱老四个阶段。特别是85高龄当前,所作既多且精,完整步入了孙过庭在《书谱》里所说“通会之境”。王蘧常以独标特性言语可称惊世骇俗的章草之作,向习性传统形式收回应战,再一次把章草艺术推向了峰巅,诚可谓既古且今,气质相衔,出古入新。王氏毕生浸淫于著作,可谓与诗书相伴毕生。比如他于1982年所撰的研讨章草艺术的心得名篇《章草书法略谈》,历来被视作典范之论。特别是王氏从章草创作的构造和转变方面所细致叙说的相干“省笔”、“借笔”、“减笔”、“复笔”、“添笔”,还有“变在离与连”、“变在字中”、“变在上下”、“变在附近”等诸多理论体验,更可谓金针度人。因此说,有着绝高艺术成就的王蘧常章草艺术,除书艺一项以外,固然还和他身为一代硕儒的淹渊学问相干。

以两汉魏晋笔体为次要艺术特性的章草一体,不管其作品意境仍是本领纪律,天然区别于别的诸种书体的表示外延。章草书法的用笔、结字还有通篇章法的复合性组成,事实上已具有其本身的难度和高度。这大概就是历来大多数所谓章草作品仅得皮相、以至背叛格辙法式的关键地点。微观地看,章草书法开展的时起时伏的史书情况,固然跟事先社会的政治和文明大前景严密相连,但同时也和包含理论测验考试者在内的対章草书法的审美公允抑或博古通今、以致擅父老远不如它种书体有关。特别是章草书法本身的不浅显属性,则更是古来浩瀚书家既欲为又不敢为之的基本缘由。

章草,是我国书法宝库中的一朵奇葩,千百年以来,她以自力特行的艺术魅力,令多数酷爱这一书体的人们乐此不疲心摹手追。明显,在誊写上与真、草、隶、篆四体书多不相反的章草书法一经面世,便表示其毫不浅显的古典身分。换言之,章草书法不管从用笔本领仍是从结体要素讲,其难度和高度,毕竟为凡是书体所难比较。这类由艺术创作纪律本身而至的阳春白雪景象,或可喻为孔夫子所赞美的“三月不知肉味”的“韶乐”的出名典故。固然,章草书法的古典意味,同时也包含其意态别致的一面。这个别致,除去表示于本来隶篆书体中或对称或决心于构造的粉饰身分,也和人们关于章草一体的历来生疏感所激发的以古典为别致的惯常审美方法有关。除此以外,固然还和后来书家在章草创作中所付与的新的表示形式和丰厚外延亲密干系。

 

注释

①② 转引自《美术辞林•书法艺术卷》第26页,陕西群众美术出书社1992年12月版;

③ 转引自《中国书法史•元明卷》第24页,江苏教导出书社2001年10月版;

④ 《中国字画全书》卷三第59页,上海字画出书社1992年版;

⑤ 《中国书法全集》卷四十六第11页,荣宝斋出书社2000年12月版;

⑥ 《徐文长逸稿》卷二十四第1054页,中华书局1983年4月版;

⑦ 《书林藻鉴》第244页,文物出书社1984年5月版;

⑧ 《民国书法》第57页,河南美术出书社1989年4月版。

 

刊登于《中国书画》2007年第4期。转载:静笃斋书法讲堂东方资讯分析聚资讯山叶的博客幻云的博客桑莲居艺术馆私享艺术

 

(若斋整理)

 

© 篆刻观察工作室 版权所有 沪ICP备06052994号-4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8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