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评说 |
|
刘一闻:三脉合一 泽古出新
乐梦融
刘一闻的艺术履历光彩熠熠,通过半个多世纪于书、画、印的研究和实践,自成蹊径,风格高标,已经成为了新海派的标志性人物。 由字及印、由印及人,就如他的作品,刘一闻先生儒雅婉约、一代名士之风,令人心旷神怡。记者冒暑有幸拜访府上,与刘一闻先生务虚谈艺。
斯文有传 佳作琳琅 7月5日,天垂雨幕,诗画喜得涧也。“得涧书画研究会文化交流中心”落户莘庄得丘园,这个民间艺术社团由海上著名书法篆刻家刘一闻主持了5年,他与其门生时而雅集,传授、研讨和切磋书画篆刻艺术,奉行孔子所谓“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之精神。而此之前,刘一闻数十年来授课讲学不辍,弟子遍及海内外,投帖拜师者众。今年端午,刘一闻与学生联袂办展“雅集嘉平•刘一闻师生作品展”,在福州路艺苑真赏社办得有声有色。 近日,听闻上海书画善会成立,刘一闻也欣然加入,参与社会公益、赛事评审、学术交流等推广书画艺文的交流,刘一闻先生总是慨然应允。 2012年10月10日,倍受瞩目的全国当代书坛“三名工程”(名家、名篇、名作)书法作品评审揭晓,纯当以创作水准论高下,从全国800位顶尖书法高手中选出作品50件,其中就有刘一闻的大作,他也是上海唯一入选的书法家。2013年《翰墨传承:中国美术馆当代书法邀请展》,力求展现当代中国书法的最高水准,刘一闻也是当然受邀参展的上海书法家。 勤勉著述的刘一闻,学术、文艺、余录等均有点睛之篇,曾著有《刘一闻印稿》《刘一闻作品》《刘一闻楹联书法》《一闻艺话》《一闻艺论》《刘一闻刻心经》《中华民族印谱》《海派书家•李叔同》(主编)等20余部。
抬升海派书法水准 到了花甲之年,还要在门下广纳良才,何为? “吴昌硕、任伯年、沈尹默、潘伯鹰、谢稚柳、唐云……和那个辉煌时代,是不能作比了。”念数前辈的名字和往事历历,为中国当代书画借古开今的功绩,刘一闻顿挫间追怀往事,不免兴叹。 “是的,中国现代美术史上的辉煌、大师云集的盛况一去不回头,海派书法和篆刻日渐式微,我对现状很担忧。”刘一闻并不讳言海派书画的尴尬现况,在他的记忆中,海派书法影响力之大,可以说当下活跃在书坛上中生代名家,都受到海派书法的影响,这些前辈的名字都是绕不开的。过往和当下不可同日而语。 去年的第十届国展(全国书法篆刻作品展),上海作者入选数量看上去还不错,但是上海是主办地之一,作为国展评审委员,刘一闻有发言权,他客客气气地泼了一盘凉水。他认为,评选政策上可能存在倾斜,如果下一届、下下届上海书法家还能笑傲全国,送上赞美也不迟。此外,放眼书坛(也包括海派书法),很多作品都在炫技,一招半式就写得龙飞凤舞,但是作品品格不高,缺乏灵魂的关照。“归根到底,有些书法只能称得上是写字,书法是在写字的招式上有了更高的意境和讲求,没有眼界,没有识见,读不懂传统文化,怎么能反映出这种高度呢??” “国学书画的培训,社会上搞得轰轰烈烈,书法节篆刻展俯拾皆是,这些需要;但比起这更紧要的是需要提高从艺者的水准。我始终感到有一份责任,就是要把上海的书法艺术创作水准提高上去。成立了得涧书画研究会,我觉得哪怕贡献只有一点一滴,我也要坚持做下去,通过这个平台,把传统文化传给书法爱好者。”
三脉合一 相辅相成 中国文化出版社出版的《刘一闻作品》封底收录了一方金石,其气息格局用笔叫人称绝。刘一闻打开一层抽屉(里面装满了印章),记者有幸见到了这方赤色寿山石印章,它要比想象中更精微细腻,在掌中摩挲把玩,不忍罢手。巧的是,印文刻着“道可道非常道”,让人琢磨此种真意:这是指不温不火,刚柔相宜的刀法气息自有高人之处,难以向外人道白?抑或是,刘一闻自觉切磋之乐,非常人所能体悟?这,不得而知。 刘一闻早年以篆刻独步艺坛。1987年《刘一闻书画篆刻展》举办,使刘一闻先生名重大江南北。也许是篆刻之名太盛,乃至掠美其余,使大家只知其名满天下的篆刻技法,而不知其书法的火候。 刘一闻自谦道,那只因生逢其会,蒙海派前辈高人点拨,甚至能够当面接受他们的教诲。加上承家学渊源,至今仍然供职于上海博物馆,能终日唔对古人真迹,久而久之,善择优长,力袪习弊,使得书、画、印形成了完整的创作体系。 有评论认为,其实,刘一闻先生的书法功力并不亚于其篆刻在当代的地位(曹佩勇语)。刘一闻以此评论为然,其书、画、印其实可以合议,因为三者一脉之下,高度统一,相互渗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你看我画竹时,竹竿一笔,那是书法才有的笔画。”刘府客厅挂着一幅墨竹扇面,画面明澈清朗,不蔓不枝,尤爱那根少有盘曲的竹竿,可谓一笔抒真意,一笔通化境。
泽古出新 取法乎上 香茗品啜之余,刘一闻先生抚掌喟叹,沈尹默、谢稚柳的海派书画光华璀璨的时代只可遥望,难以复现了。“随着识见的加深,我越对书法这门传统艺术生出敬畏。浏览研究上博的真迹,我想我能捕捉到中国2000年书画精华之万一,已经是了不起了!如果在我创作生涯中,从来没有见过高手和上品,我的眼光也就平庸了。” 近年来,刘一闻似乎更醉心于他的书法,篆刻作品反而少了。在他的书法作品里,遒劲老辣的笔法掩不住少年之狂,他的书法时出新意,创作也没有既定的程式化去复制,而越来越从心所欲,散淡不羁,带给旁观者惊喜阵阵。 刘一闻笑道,有些人到了垂暮之年,还津津乐道于这一笔像不像柳公权、那一笔像不像欧阳询,岂不可笑?所有艺术创作,都是通过观照古人来寻找自我。始终不能将自己的思想融入到作品,那么会有什么成就? 当被问及落笔时想过写给谁看?刘一闻回答,艺术家就是创作出自己想说的,无关他人。
(刊登于2013年8月10日《 新民晚报》。亦刊登于2013年第3期《上海书画》。转载:凤凰网)
(若斋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