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                    

 

海上风华——方去疾师生艺术展

2017年7月8日,海上印社艺术中心揭幕,“海上风华——方去疾及韩天衡、陈茗屋、吴子建、刘一闻师生艺术展”在普陀区文化馆举行。刘一闻作为弟子代表发言。

上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普陀区人民政府、新民晚报社为支持单位,海上印社、普陀区文化局联合主办。全国政协常委、第十一届上海市政协主席、上海市慈善基金会理事长冯国勤,海上印社社长陈佩秋,上海报业集团领导陈启伟,中共普陀区委书记曹立强,中共普陀区委副书记、区长周敏浩,上海市文广局艺术总监吴孝明,上海市文联副主席迟志刚,上海市文联专职副主席、秘书长沈文忠,上海市文联副主席、上海书法家协会主席周志高,中共普陀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郝炳权,普陀区人民政府副区长张伟,上海市佛教协会副会长、龙华寺方丈照诚法师,新民晚报社副总编辑闫小娴等出席活动。

《书法》上海政府网上观澎湃新闻雅昌新闻东方网解放网等报道活动。

 

展览海报

 

刘一闻在开幕式致辞(资料图片)

 

陈佩秋、刘一闻等观展(资料图片)

 

展厅入口

 

展厅内景

 

 

 

 

 

 

 

 

 

 

 

 

 

 

 

刘一闻参展书画印

 

 

刘一闻在展览开幕式致辞

向先生致敬,与同道共勉

 

尊敬的陈佩秋社长,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各位同道、朋友们,大家下午好!

由上海市文联、普陀区人民政府、新民晚报为支持单位,普陀区文化局和海上印社联合主办的“海上风华——方去疾与韩天衡、陈茗屋、吴子建、刘一闻师生艺术展”今天开幕了,主办方要我代表去疾先生的几位弟子做个发言,这使我内心充满惶恐和激动之情。

我是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之初,以《新印谱》的创作机缘而结识去疾先生的。我的三位师兄中,茗屋和子建两位,早我十年时,已在上海市青年宫接受去疾先生的系统指导和训练了,那时他俩都是十来岁的孩子。天衡兄也早于六十年代在他当兵服役期间,经介堪先生介绍而认识了去疾老师。所以说,无论从年龄上还是资历上讲,他们都是我的老大哥,在创作上,他们更是我的学习榜样。

大家都知道,方去疾先生是当代著名的篆刻家和印学家,他独树一帜的鲜明艺术风格,不仅影响了当代印坛的篆刻创作,同时对我国明清流派艺术印章的梳理和研究,也具有引领之功。他是业界公认的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印坛领军人物之一。能够得到这样一位名师的训导和指点已属天赐,今天,能够将自己的习作,跟老师的作品陈列于一室,这在以往,也许只是一种梦想。

在此,作为学生,尤其需要提一提的,是去疾先生对青年学子的殷殷教诲和热心培养之情。以我自己的经历和体会,说出来也许大家不信,在跟随去疾先生将近三十年的不断问学的漫长岁月里,我总是在批评声中长大的。准确地说,往日,面对我的习作,我几乎没有听到过一句称赞的话语——许多年过去了,随着年龄的增长,我越来越感受到这种严师之道的无比珍贵,这就是去疾先生的为人为艺之道,是学生辈的福分所在。我想,学生们的作品风格各异,又卓有建树,这是老师最大的成功!

今天是一个特别的日子,之所以说它特别,是指这个展览形式的不一般构成。在方去疾先生诞辰95周年之际,我们在此地举办这么一个展览活动,一是为缅怀他老人家,同时也为检阅海上印坛的阵容所在。

各位同道,在我内心崇敬的长辈陈佩秋先生面前我当然不敢言老,但我毕竟也是一个年近七十岁的人了,因此,请允许我建言广大青年印人,为了担负起历史的重托,为了重振海派艺术的往日辉煌,让我们相互砥砺,共同携手!

 

“春酬芳华”微信号、新浪收藏等登载。)

 

 

(若斋摄影、整理)

 

© 篆刻观察工作室 版权所有 沪ICP备06052994号-4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88号